何為“綠色生態住宅”?
新華社北京4月14日專電(記者趙寶堃)綠色生態住宅在國際上亦被稱為綠色住宅、生態住宅、可持續發展住宅等,但無論怎么稱呼,其核心都是為人們提供更健康、舒適和經濟的居住條件和環境,實施住宅的可持續發展戰略。隨著我國住宅市場化進程的加快,住宅市場的競爭日趨激烈,開發商和購房者開始關注綠色生態住宅。
由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倡導的“綠色生態住宅”遵循全球人居可持續發展戰略,實施了國際上公認的三大主題:以人為本,呵護健康舒適;資源的節約與再利用;與周圍生態環境相協調與融合。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三種模式為:人類的生活模式;現有的生產模式;消費模式。評價生產活動的三個效益為:社會效益、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全國工商聯住宅產業商會參照美國《綠色建筑評估體系》將以上的“三大主題”、 “三種模式”、“三個效益”進行優化整合使其協調一致,從而制定出綠色生態住宅的技術、經濟標準,推出了《中國生態住宅技術評估手冊》。手冊在小區環境規劃設計、能源與環境、室內環境質量、小區水規劃、材料與資源等5個方面進行量化,并在全國創立開放型的“亞太村”(Asia Pacific GreenLand)綠色生態住宅品牌。
建設部發布的《綠色生態居住區建設要點與技術導則》中也制定了一些綠色生態住宅的標準。建設部在推廣康居工程時,已經將一些生態住宅的要素編入其《國家康居示范工程建設技術要點》中。
雖然對綠色生態住宅,國際上還沒有一個標準的定義,標準也不盡相同,但業內人士及專家們普通認同的是:綠色生態住宅首先是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,合理地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,使建筑與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。其次是擁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,滿足人們工作生活所需的舒適環境,使人和建筑、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系統。它將給我們帶來少占地、節水、節能、改善生態環境、減少環境污染、延長建筑壽命等宜處。
目前,生態技術的發展速度日新月異,但與辦公建筑、商業建筑相比,國際上生態住宅的發展仍顯得十分緩慢。即使是在當今西方發達國家,最搶眼的生態建筑仍以高投資的大型項目為主。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德國柏林的新議會大廈、法蘭克福商業銀行、漢諾威世博會26號館、塞維利亞世博會英國館等。至于私人住宅,則大多因為規模小而顯得不那么起眼,而說到社會性的大規模中低造價住宅,則很少有人問津。
來源:新華社